Quantcast
Channel: 磨房·安全回家

民间救援队是否有存在的意义。

$
0
0
民间救援队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发表个人观点


民间救援队给社会带来的贡献确实不能忽视,仅仅是各种大型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他们的身影在到处可见,天灾人祸无可厚非。


但是,自从有了免费的救援以后,各种户外救援,“驴友失联”等事件也在源源不断的发生,“驴友”求救事件不降反而升高。这并不是一件好的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救援队害了“驴友”还是“驴友”害了救援人员


在国外,有偿营救是通行的惯例,但在国内,这种营救目前大多是由财政买单(仅限政府部门),很多民间救援队都是自己AA出去救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驴友不计后果冒险的风气,不利于和谐稳定,


我们从一组数据来看,此数据来原于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调查小组

2000年以来,国内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类型多样化。在滑坠、被困、疾病等十余种事故类型中,迷路已连续多年成为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的主要类型之一,而滑坠和高坠类事故在受伤和死亡事故中占比最高。

报告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的迷路事故增长率为65.5%,数量创历年之最。迷路包括天黑迷路、落单迷路、大雾迷路、新线路迷路等类型,诱发原因多样。

此外在311起事故中,高坠(指垂直坠落)事故和滑坠(指小于90度滑落)事故分别为24起和85起。高坠事故中,致死事故13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24%,致伤事故11起,占受伤事故总数的7.5%;滑坠事故中,致死事故18起,占死亡事故总数的33.3%,致伤61起,占受伤事故总数的41.8%。

高坠、滑坠类致死占到了死亡事故总数的57.3%,致伤也占到了受伤事故总数的49.3%。由此可见,滑坠、高坠事故对登山者危害极大:一旦发生高坠,非死即伤;滑坠事故中,无人员伤亡的案例也仅占比7%。


2017年共发生289起事故,活动参与总人数2346人,事故总人数1007人。与2016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

2017年事故整体状况分析

2017年全年事故中,活动参与总人数2346人,事故总人数1007人,受伤事故107起,受伤人数121人,无人员伤亡事故141起。死亡人数41人,其中群体性死亡事故2起,死亡7人,失踪事故7起(其中一例与死亡事故同例),失踪人数8人。

多数事故得到了公安、消防、民间救援队、村民等机构和群众的及时救援,但仍有部分事故的人员因伤情严重而死亡或者因地形复杂而未找到。

[img]http://image1.8264.com/forum/201804/11/033157mwyasre0fkolp1sh.jpg!t3w825h0[/img]

2018年共发生348起事故,其中,受伤事故115起,受伤人数123人;死亡事故40起,死亡人数45人;失踪事故4起,失踪人数4人;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还有其他不曾统计的数字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大概知道,因为我们国家目前是免费救援,所以很多‘驴友’或个人在一股脑发热就跟风的社会风气下,不计后果的往前冲,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霹雳。

政府部门还好,如果出现什么意外,可以是工伤,可以是烈士,也可以是因公殉职,但是对于民间救援队是公平的吗?

民间救援队出队,需要自己给钱去救援,如果碰到非周末,还得请假,请假的费用谁来承担,有可能因为无法请假或者请假太多而被炒掉的也不少,不是每个企业,每个公司的领导或者老板是有公益心的人。

首先,

第一点,民间救援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而并非专职,工资怎么解决,当今的消费水平高,物价高,如何保障队员的生活需求?

第二点,民间救援队变成政府行为,那就是专职,目前我国专职的救援队除了中国救援这个救援队,就是民兵消防救援队。

第三点,民间救援队每次出去并不都是周末,有的是在工作日,这里,不单需要请假,扣工资,如果长期经常请假,工作都保不住,还得自己出钱去救人,这笔费用不小。

第四点,救援的前提下,得保障自己的一个生活水平保障,民间救援队的钱不是风刮来的,也是人家辛辛苦苦上班赚的钱。


我曾经进入过所谓AA的商业户外群,当我问起这名领队,说如果发生意外,有什么补救措施,但是另我没想到的是,这名“领队”给我的答案就是,有救援队,可以帮叫救援队,只顾自己赚钱,不顾他人生命安全的这样的心态,还能说什么呢?

虽然救援是自愿,但是自愿并不等于免费,每次救援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救援费用,这些费用该谁来承担,还不是救援队自己出钱,他们也有家庭也有妻儿孩子,更有父母需要他们抚养。

写下此文,警示后来者不要再做无畏的伪驴!救援队也是人,救援队不是给你随意挥霍公共资源,给你做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更不是让你无畏的去冒险。

即使在美国发达国家,户外救援也需要被救者支付救援费用,针对的是因疏忽或刻意违规令自己深陷险境的违规者,例如,擅闯禁区等,另:他们的理念是,你的危险不一定是他们的危险。


民间救援队累计救援5万多起,社会上总有一大部分人,包括在编的公务员,都以为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有政府的补贴、资助,认为他们肯定都领了工资的,要不然怎么会那么卖命的在干?

     在此,我提醒这些人:

政府有的是钱,有的是人,用不着把钱交给别人去贴金,政府有专门的人做专业的事;

前事不忘--由白马山山难, 试说溪谷环境的认识与溯溪安全管理

$
0
0
事件回放:2019年8月24日18时左右,位于惠东县白马山的一条溪谷里,一支深圳出发的24名驴友的队伍,因一名女性驴友坠崖受伤,伤势严重无法移动,全队受困于溪谷。暴雨和山洪即将来临,该队7名队员下山报警,请求救援。先期出发的深圳蓝天救援队(以下简称“深蓝”)四名队员、深圳公益救援队以及当地公安、村民等一齐努力下,最终于2019年8月25日15时左右把所有队员成功救出,但2名深蓝救援队员因山洪暴发不幸遇难。

一、事发溪谷的形态、溪谷山径,枯水期和丰水期

对这个溪谷,我还较为熟悉。记得2005年我走过两次,为的是从南线登顶白马山。http://www.doyouhike.net/city/shenzhen/163987,0,0,0.html

以下图片为2005年11月,枯水期的白马山溪谷。




这个溪谷相对于我们以往走过的多数溪谷而言,应该算是一条相对平缓的溪谷。

1、溪谷形态:该溪谷起点海拔200米左右,上游海拔620米左右有个水库,取水坝把水拦住。整个溪谷直线距离2公里多,海拔落差只有400米。溪谷中没有超过十米高的悬崖,可以徒手通过;

2、溪谷山径:溪谷左岸(顺水流的方向)有一条山径。从水电站起点到上游水坝,有2/3的山路可以走。后面有几处滑坡把路阻断,必须进入溪谷。从水电站到水坝大约需时2.5小时;


3、溪谷的丰水期和枯水期:由于溪谷上游的水被水坝截流,过了十月份以后的枯水期基本上没水。但夏日里会有其它支流进入溪谷,但也不会太大。上游水库的水平时不可能填满,大部分时候是被引水渠引走发电。由于上游大部分水流被水库截流,因此该溪谷发生山洪的基本条件应该是:上游长时间下雨,水库水满溢过水坝形成山洪。请看下图:



二、半桶水、害人害己的户外溯溪领队
俗话说半桶水乱晃,一知半解,误人误己。
白马山水电站的溪谷水系,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原始的野外水域。从深圳驱车需3小时左右。该队伍能从深圳过来找到该溪谷,说明该领队或队伍中起码有人走过该溪谷。但他们,真的有能力带队溯溪吗?

户外领队是户外活动队伍的领头人。曾经磨房对户外领队设置高门槛,要求领队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和履历才能带队。

领队在实际户外活动中有绝对的、说一不二的权威,但这也衍生了一大堆良莠不齐的领队。户外知识没有提高多少,颐指气使倒是学会了。

有些领队,对户外特别是溪谷环境的认识非常肤浅,对溯溪这一技术和行前准备方面都要求很高的活动认识不足,很随意地在微信群里发一堆计划,然后把人带往山野溪谷、一步步走向危险之地。



写到这里,我不禁跑去翻看我那多年不用的溯溪装备三大件:毛毡底溯溪鞋、头盔、护腿。
虽然已是多年不用的装备,但没有这三件装备,我是绝对不敢去溯溪的。特别是毛毡底溯溪鞋,可以让你进入溪谷如履平地,逃生时可以让你增加一倍的逃生速度。
这个把24人的队伍带进陌生水域的领队,自己或者队伍中有几个驴友能带上溯溪这三大基本装备?
关于溯溪鞋的作用,后文会进一步提及。

作为溯溪活动的领队:

1、首先你必须注意天气情况。雨天、台风天绝对是不可以走进溪谷的。否则,你就是在草菅人命;

2、在活动过程中,你必须随时观察上游的情况,以免上游因为山里小气候下雨引起山洪;

3、组织活动前,你必须了解溪谷形态和下撤线路,考虑突发事情发生时应有的备案:队伍怎么撤、往哪里撤;

4、队伍上行时,你必须让队伍最强的协作一个在前面带路,一个在后面收队;

5、选择上行路线时,你必须强调应该以队伍中能力最弱的队友能安全通过为基本原则;


所有的这些这些,十年前我们就已经汇编成了溯溪指南,不知道现在所谓的溯溪领队有没有看过,哪怕是走马观花浏览过一遍也好。





三、白马山溯溪活动的过程分析

从深蓝事故说明里,能看出这支队伍管理是非常的混乱。


1、回程时间:
先不说为什么台风天还闯入溪谷。
就按当时的时间报告来看,8月24日下午18:00左右有女性驴友坠崖受伤。那么,这个坠崖是在上行还是回程的过程中发生的?
即使是回程发生的,从事故点沿着溪谷撤离,走山路再回到水电站,也需要3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在没有驴友受伤的情况下,回到水电站也要到晚上九点了。很明显,这个领队没有掌控好队伍撤离时间,没有意识到要在天黑之前把队伍撤回起点。

而天黑后还滞留在溪谷环境里,多一分钟时间就多一分风险。


2、撤离溪谷!
驴友坠崖伤势严重,由于很大几率是骨折等伤情。未经处理随意移动伤员,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派人出去寻找救援是对的;但在等待救援的几个小时里(8月24日下午18:00—8月25日凌晨1:00之间),而且在上游已经开始下雨,极有可能导致山洪的情况下,这时候领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留下几个能力强的队员照顾伤员,其他队员立即撤离溪谷!回到来程的山路上建立临时避难所!因为长时间呆在溪谷里(特别是女性队员),很容易失温。更不用说如果山洪来临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没有在现场不好判断,但失温的可能性,让大部分队员体能下降、情绪失控,导致撤离速度极其缓慢,也是最后山难发生的原因之一。

3、避难所的建立
据了解,事故点离有山路的输水暗渠的位置只有100米的距离,把其他队员用2小时撤离到山路上应该没有问题。领队应该安排协作队员带队撤离溪谷,并择机在山路上建立避难所,让队员们做好保温措施并等待救援。从发生坠崖事故到救援人员赶到,有6个多小时的时间,足够让其他队员补水加衣服恢复状态了。这样,这些队员就可以从容地跟着救援队员在山洪来临之前撤到山下,也就很可能不会有后面因救援撤离时间过长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了。



这些关键的措施这个领队似乎没有做,而且可能也不知道该这么做。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4、庞大的队伍


本次队伍里,我不知道领队手里有几个得力的协作人员。伤员简单处理、下山报警求援、撤离溪谷并建立避难所,这些都需要强力协作来协助支持。那么,这24名队员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协作完成上述工作?



看看上面磨房溪涧运动版的版规。如果本次领队没有一定数量的协作,为什么要带24人这么庞大的队伍来溯溪?为什么非要来到这个陌生的溪谷环境里?


四、于细微处--白马山救援细节探讨


8月25日,从深圳公益救援队的通稿里,我们读到:
8.25当天下午15:00,全体救援人员撤离至山下前指,开始撤离,救援活动结束。
我们大家都觉得这次和2015年打银坑的那次救援一样,最后都有惊无险地以最好的方式结束。但事情并不是这样,几个小时后,事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有2名救援队员失联!直至8月26、27日传来了噩耗,深蓝的2名救援队员牺牲了!

这个事故在“溪行者”群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做为溪行活动的爱好者群组、磨房溯溪活动指南的主要编辑力量,溪行者内部必然会尽可能努力搜集事故信息,来认真分析这次事故的成因。毕竟,环绕白马山的溪谷水系,我们是那么的熟悉。


群里讨论得很热烈,但为了某些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对此次事故的成因,只是内部达成一定的共识,并没有在外面公开发出质疑,正像红尘之上所言自媒体崛起,BBS式微,磨房论坛也随之衰落。活动事故的信息披露、检讨反思反而是急遽地减少了。这成了一些人的幸运,也是户外的不幸?


但在这里,我还是要对白马山这次救援的细微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因信息来源有限,如有偏颇但求谅解。


1、救援的前期介入问题


接到援要求,救援刻不容缓。但在救援介入之前,是否该对溪谷的形态和环境进行必要的了解?比如找水电站的或当地人咨询,通过网络让了解溪谷的人员介绍溪谷环境,以便更有效的决策?如果知道上游海拔600米处有个几万立方的储水水库,知道雨下了一定时间后取水坝有可能溢水会形成山洪,那是否会让救援有一种紧迫感,打时间差在山洪到达之前把驴友安全地撤离溪谷、回到相对稳定的山地环境里?





2、关于分级救援及避难所

从深蓝的通稿里,发现其他17人驴友是跟在救援担架后面几个小时才出山的。按照分级救援原则,先保证救援队员自身的安全,再撤离没有受伤的队员(先救生存几率大的),然后对事故伤员进行处理。即使需要等待,也应让其他驴友先撤离溪谷,在山路上建立避难所,以便让困在溪谷里数小时而失温的驴友尽快恢复体能。这些信息没有看到披露。


3、关于对溪谷环境的认识。

后面的17人撤离,是用绳索全程沿溪谷下撤,还是先撤离到山路再沿山路下撤?


据我们所知,该溪谷并没有超过十米的悬崖,用绳索做简单的保护就可以安全下撤,设置双绳通道和安全锚点是否太耗时了?如果在正常训练,这种技术操作无可厚非。问题是:事故点在海拔530米处。海拔600米处就有一个几万立方的储水水库。长时间下雨后取水坝水漫出堤坝,山洪有可能从天而降,还有时间继续做安全锚点吗?




下图是溪行者2014年6月惠东水尾径活动。

如果遭遇山里小气候,上游突遇降雨,溪行者的习惯做法是:

尽快撤离溪谷有些时候,安全意识比技术技能可能更重要。





4、关于毛毡底溯溪鞋


据观察,救援队里没有给队员配备毛毡底溯溪鞋。这种溯溪鞋在溪谷里防滑是绝对有效的,撤离效率也很高。救援队员配备的虽然是部队用的军鞋,但防滑性还是差很多。这是我们十几年实践的结果。


如果我是一名救援队员,遇上溪谷行动,我会在自己的救援背包多放进一双保命的毛毡底溯溪鞋。


分析溪谷形态、保持对溪谷环境的清醒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快速撤离溪谷,摈弃不必要的技能操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严格纪律是皮划艇户外运动安全保证 — 安全细节与级别

$
0
0


所有经验来自3000 人次探险户外活动,10 次中大事故,50-100 次纪律事故的总结

GPS、地图、定位导航及线路设计专题

$
0
0
第一部分 地图
第二部分 指北针和定位技术
第三部分 GPS应用
第四部分 自制地形图
第五部分 GPS地图制作
第六部分 线路规划及电子导航
第七部分 常用软件
第八部分 扩展应用:APRS&LBS

野外防蛇技巧

$
0
0
用雄黄、干白芷混合后,分成两包,缠在两只脚踝关节处,穿登山鞋,或者高腰军胶。
双肩包里备季德胜蛇药、急救纱包2包。
需溯溪时,换溯溪鞋,取下药包。

遇到熊 装死并不是明智之举

$
0
0
一、熊的习性
1.熊是杂食性,也不会挑拣食物是死是活,所以,装死不可行。
2.熊的冬眠时间是12月~3月。这个季节可以稍微安心一点~
3.熊的发情期在6~8月。这个时期的棕熊会非常的活跃。选择在这个时期进山的话,遇熊概率会大大增高,一定要小心。
4.秋季的熊会常到河口捕鱼吃(9~11月)。
5.熊的视力不好,听觉和嗅觉灵敏。食物气味会吸引熊。
6.熊的奔跑速度比人快得多(黑熊的奔跑速度可达 40公里/小时,灰熊可达50公里/小时)
7.野生的熊会本能避开人类。但一旦吃过人投喂的食物、或者人丢下的垃圾,就会为了食物做出非常大胆的行动。

二、有几种行为会减少你遇到熊的概率:
1.在野外时不时发出声音。(例如佩戴熊铃
发出人类的声响,让熊远远地就察觉你的存在。悄声无息的和熊近距离遇上,熊很可能会因为惊吓或感到威胁而发动进攻。
2.远离小熊。
如果你看到小熊赶紧躲开,熊妈妈一定在附近,会认为你对小熊构成威胁,从而发动攻击。

第三、应对
1.如发现熊在远处,并且熊没有发现你,那就千万不要发出任何声音,在顺风的方向寻找退路,然后慢慢地、悄悄地后退,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你的气味随风飘到熊那里,又可以避免让熊听到响声发现你。
棕熊有追逐逃跑的猎物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千万不要背对你的敌人。也不要大声叫嚷,这会让熊感到威胁或受到刺激。
2.如果不幸让熊发现了你,首要的就是保持冷静,不要与熊对视,不要保持直立的姿势,也不要做出尖叫、奔跑等突然的举动,以免引起熊的不安而对你发起攻击。也不要撒开腿大跑试图逃脱,因为熊的奔跑速度比人类要快得多,应迅速评估一下周围的环境,在顺风的方向确定逃生的路线,然后对着它、缓慢地、倒退着离开。因为如果你继续前进或者待在原地不动,都有可能让它认为你在挑衅它而对你发动攻击。另外,虽然熊的视力不好,但视觉和听觉却相当灵敏,这样做可以避免熊循着你的气味和声音对你进行追踪,而且你的安静也可以让熊认为你不会伤害它。
3.黑熊胆较小。如果面对你的缓慢退让,黑熊仍不断逼近,你可以朝它扔石头、大吼、挥舞四肢及武器,扩大身形范围,有可能会吓跑它。假如对方是棕熊,几乎不可能被你吓跑。
4.如果熊逼近至5-10米,开始使用防熊喷雾。中国没有防熊喷雾,防狼喷雾、辣椒水应该也有效。
防熊喷雾要放在遭遇袭击时可以迅速取用的位置。
根据北美地区的一项统计,防熊喷雾有90%以上的概率能阻止熊的攻击
5.假如没有防熊喷雾,那就找棵大树快速爬上去,用武器(登山杖、树干等)从上往下攻击熊的鼻子、眼睛。因为熊这两个部位很敏感
6.假如没能上树,选择往山下逃,因为熊下山比上山的速度慢。但很多时候,人是跑不过熊的。实在逃不掉,那就放手一搏,顽强抵抗,保护好自己的喉咙和脖颈,攻击它的鼻子、眼睛。

部分节选自科普中国: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12/05/c_136802347.htm

转:Mt Seymour遇险生死救援记

$
0
0
Mt Seymour遇险生死救援记

陌上美国 2021-01-03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岸登山 ,作者Xing

 
 
2020年果然有点邪,一次普通的hiking演变成一场生死救援。
我本想就这么隐藏在心底,但是这件事社交媒体已经传开,而且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很有借鉴意义,我想还是把整个事情写出来吧,给其他人忠告,也为这次特殊的人生经历做个总结。

因为疫情的原因和繁忙的工作,今年一直没有爬山,Mt Seymour在我的登顶计划中,觊觎已久。
圣诞节前安排好工作,临时叫上好友P一起前往,之前研究路线时知道登顶的难度,所以只是抱着探路的心态,并没有制定详细的时间节点。
一切都很顺利,选了好的天气,做好路书计划,带齐充足食物饮水药品,备用的衣物和电池,头灯冰爪雪套登山杖,算是有备而来。
我们9:30从停车场出发,沿着标识按正常速度前进,11:00到Brockton Point,11:30到First Peak垭口,徒步者大都停步在此,继续往前人就少了很多,也没有标识了,不过还有很明显的前人足迹。


12:00到了Second Peak,从这里到Seymour顶峰除了偶尔的backcountry ski,基本就没有人了。我并不是喜欢冒险的人,出发前了解最后的坡度会比较陡,怕有冰,没有带雪鞋。但是摆在眼前的是新雪,没有雪鞋足迹,用冰爪在齐腰身的雪里爬升会非常耗费体力,评估了接下来的路况和体能,我们决定放弃登顶。
13:00回到了First Peak,过来的路线在东边,但是地图上显示西南方有条路可以插到Brockton Point,而且有明显的雪鞋痕迹,我们便顺着西南方向下撤,噩梦随之开始

这条路坡度比较陡,下降很快,基本都是齐腰新雪,中间还遇到一对滑野雪的,聊了几句,继续下撤。
渐渐的就看不到任何前人的足迹,这时我意识到必须回到main trail上,从GPS上看离main trail很近了(这点在事后和NSR沟通中也得到了证实),预估直线距离只有50米,但却是一个很陡的爬升,Trail高高在上,我甚至能看到游人和危险警示牌的背面,而我所处的位置就在警示牌的下面。
现在回想起来,就应该义无反顾的爬上去,或是呼喊上面的hiker帮助,这是第一个判断失误。
我依然相信了地图,沿着登高线继续走,因为这样似乎可以与main trail平行,并最终交汇到Brockton Point上。
结果只能看着山脊越来越高,而我们越来越低,路况依旧是极深的新雪,完全是游泳的姿势前进,体力消耗极大,这时我已经预感到不妙了,心里开始发慌,当年五台山迷路的体验又浮上脑海。


在Suicide Bluff下,尝试几次爬上坡顶,但坡度太陡太滑,爬了三米又滑下五米,体力的透支和心理的恐惧让我开始绝望,我害怕极了,每次发力攀登我都撕心裂肺的喊,但每次又是无助的滑落。
我告诉P叫救援但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信号了。渐渐落下去的余晖让我迅速冷静下来,我们知道所处的位置就算救援找到我们也是需要自己走出去的,那还不如趁着没有天黑走出去,此时已经是15:00,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已经没有体力爬升,又不具备条件在原地过夜,只能凭直觉继续往山下走,从地图上看大概有4公里的直线距离可以到山脚,预估行进时间三个小时,那里有一条工作人员的养护公路,顺着公路再走十几公里就应该能有手机信号了。
这一路在等腰身的雪里缓慢的推进,很多树坑大石根本没法判断,经常走着走着一脚就掉下去了,然后再从雪坑里爬出来。
虽然我们有短暂的绝望和放弃,但想到反正都要走出去,就豁出去了,再难也要走,体力的假性疲劳也在意志驱动下消失,望着山谷中奇幻的雪景,没有一点欣赏的心情。

涉水跨过了几条小溪后,看到了一个shelter,由两个铁桶组成的,是给迷路走失的人庇护用的,上去的梯子已经被雪厚厚地盖住,我们用登山杖从侧面勾出雪铲,清理积雪后爬进去,看到无线电,食品和毯子。这真是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此时是15:45,我有打算在此过夜然后第二天再走出去,正当我们犹豫不决时看到了新的希望,下山的树上有清晰的标识,这是trail才有的橙色标识。
我和P短暂的沟通后决定继续下撤,因为只要跟着橙色标识走,是一定能出去的,实在不行,可以沿着脚印再走回shelter。我带着头灯,还有充电宝为手机蓄电,我们再次评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能,意见达成一致。发现标识让我们信心爆棚,于是在半个小时就天黑并且不熟悉路况的的情况下,选择继续前进。
这是我们第二个判断失误,接下来就是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八小时。

16:00,从shelter顺着标识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趟,有的标识比较明显,有的需要仔细辨识。天马上就黑下来,山谷里又见不到星光,只能靠我仅有的头灯在黑暗中摸索。找到一个标识,用最近的距离切过去,再找下一个,再切过去,就像小孩子玩Connect dots。
尽管标识给了我们走出去的希望和勇气,但是完全不清楚脚下的情况,跌跌撞撞,而且好几次都找不到,上窜下跳,迷雾中只为找到那一个反光点。
这一路摸爬滚打,把我们最后的体力彻底消耗光了,水喝完了就喝暗流的冰水,食物吃完了就任凭腹鸣,心理作用下的假性疲劳变成了彻底的体能极限。
我的登山杖此时也折断了,这对我来说是不太好的预兆,上次五台山涉险也是折了登山杖。求生的欲望夹杂着恐惧的绝望,让我们一刻不敢停步,不管碎石还是冰块,不管巨木还是荆棘,我们必须坚持再坚持。


P是我约他一起来的,到了这个境地,我就是爬也要把他带出去。但现实太残酷了,我们只有一个头灯,我走几步就要回头照亮他脚下,地上的横木滑如坚冰,走一步摔三步,中间有些近乎垂直的地方仿佛中能看到绳索。
于是用尽全身力气把绳索从积雪中拉出来,紧紧抓住往下垂降,我的一副棉手套直接就烂掉了,最可怕的是很多绳索中间断掉,我们抓着绳子在空荡黑燧的山谷中来回荡着,从一个地方摔向另一个地方。
过小溪暗河已经不顾找路了,直接涉水通过,反正鞋里早就挤满了雪水。遇到落差直接就跳下去,反正已经没有痛觉了。

就这样手脚并用爬了两个多小时,天早已黑透,还飘着零星的雪花,能见度基本为零,每找一个新的标识都要花费很久的时间,绝望,希望,又绝望,又希望,循环棒打着我们已经崩溃的心理防线。
19:00左右我们到了Suicide Creek(自杀溪),上面是高耸的Suicide Bluff(自杀崖),横在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石头,上面布满了冰,冰下是水流(事后知道这是瀑布),标识又中断了,我上下找了找,隐约在对面看到反光,于是决定徒手攀岩这块冰石到对岸,无法估计前面的距离,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我爬一段,再回头让P沿着我爬的地方过来,他的体力已经渐渐不支,我在快到对面的时候滑倒了,顺着冰面滑了几米,我拼命抓踩,勉强站住了,此时我已彻底无力气爬上去了,P过来时卡在离我一米的距离,一块突鼓的岩石挡在我们之间,好在这块石头上没冰,P拼劲最后的力气爬过这块石头,虽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但一个失足必定非死即伤,死亡离我们如此之近。
我们就这样站在崖壁上,四肢酸软,全身湿透,只有容下四只脚的地方,连错身的空间都没有。P的位置略微宽敞,但是腿脚完全浸泡在冰水中,我这里虽然没有水,但是空间逼仄到只能用蹲马步的姿势(图三四的蓝点就是我)。我们,彻底绝望了,一丁点希望都没有了。

通过头灯看到下面有平缓的雪地,考虑要不直接下到底部过夜,我们没有带露营装备,只能把湿的鞋袜衣服脱掉,然后搭个雪屋,在里面抱团取暖。
事后看到直升机拍到的照片,那里根本就不是平地,而是瀑布下面的水塘,我们在下去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因为没有着力点而掉下去,这个后果就不能想了。
此时我不知是上是下,对于能不能走出去,开始动摇,黑暗慢慢吞噬了我的身体,寒冷渐渐封冻了我的意志。那种摸不着抓不到的恐惧和无助,无法言说。
作为一名佛教徒,只能在心里一遍遍的念观音菩萨,念《心经》,玄奘大师在死亡边缘念诵《心经》,奇迹般的穿过了沙漠。我心中一万个不甘,奈何冻得如同筛糠,四肢已经用不上力气,只有《心经》能让我暂时忘记恐惧,只有佛号能让我继续积攒信心。

奇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天空中传来直升机的声音,我们虽在山谷里,但是瀑布周边没有树遮挡,我马上用头灯发出闪烁的光,我也记不得SOS的摩尔码是“-*-”还是“*-*”,反正就疯了似的将微弱的光线在黑夜中闪出最后的光芒。
直升机没做停留就走了,我们又陷入了黑暗。死亡面前,我和P没有抱怨没有崩溃,我们回顾各自的人生。
此时直升机又来了,我依旧做同样的信号,它这次仿佛停留了下,又走了。几分钟后,山谷中突然大亮,发动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松树上的雪被涡流吹地飘飘洒洒,直升机竟然低速进到山谷中了。
我们挥手呐喊,终于,一束强大的光线照到了我身上,那种感觉,像是外星人到来,又像是天神下凡,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黑暗中那股强光的力量。已经熄灭的生命之火又重新点燃。

第二个奇迹此时再次发生,我的手机响了,全程完全无信号竟然此时有了及其微弱的网络,救援电话依然无法拨出去,也无法发短信,我竟然收到了妻子的微信。
我马上通知她报警,并且把我的GPS定位截屏给她。奇怪的是不能通话不能语音,只能打字,我猜想救援队在占用我的手机频段进行定位(后来和救援队核实,并没有通过手机定位,他们还一直试图用电话短信联系我,一直未果。突然有了网络信号,得到了救援队的指令,阻止了我们继续攀岩下降的想法,这一直是我心中的迷)。
接下来的发展就有了转折。我能通过断断续续的微弱网络信号,微信和妻子联系,获知外面的情况,她也把救援队的指令告诉我,让我们留在原地,一动不能动,我们在极其危险的区域,一旦摔下去粉身碎骨。
于是她就在我、警察和北岸救援队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警局的记录很快和救援队直升机那里的警情合并了,救援行动正式开始。
此时是2020年12月23日20:00。

我们被告知由于直升机不具备降落条件(这点我猜到了,我能感觉直升机试图靠近我们,但是树太高了),所以还是采用陆地救援的方式,也就是从我预计下撤的那条护林公路过来。
直升机先给我们空投了急救包,里面有干燥的衣物和补给,最重要的里面有对讲机。于是我们和外界的沟通变得顺畅。通过对讲机能听到救援队的调度指挥,知道他们已经在路口集结,开始进山,期间不断传来救援人员鼓励的话语。

希望越来越近,死神越来越远。可我们的情况并不是很好,气温已经到了零下,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的脚趾被冻住了,为了防止冻伤我拼命活动脚趾,冰碴在脚下流动,我换上了备用的衣服,保证体温不要快速流失。
P的情况更糟,他像喷泉雕塑样站在瀑布里,下半身全都打湿,我们也没有空间舒展身体或者互换位置。就这样咬牙挺着,渐渐的开始感觉眩晕,失去平衡,只能靠在流水的石崖上相互依偎。
我和P不停的说着话,保持对方的意识清醒,一秒两秒三秒,坚挺在冰冻的瀑布上。
22:30,山谷传来灯光,我们大声呼唤,对方熊吼一样的回应我们,救援队到了,根据声音定位,迅速找到我们的具体位置,一边安慰我们,一边开始设置绳索。那种重获新生的感动,没有让我流泪,因为热泪早已经冻在眼眶里。
期间还有一劫,救援人员绳索下降与我们会合时,碎石不断的滚落下来,擦着头皮落到谷底,P为了躲一块脸盆大的落石,全身浸在了水里。我问救援队员是否需要带口罩,他说没关系,问我是否有症状,我说没有,明天可能就有了,他哈哈一笑,年轻帅气的脸上满是自信。
我们就这样被先后拉到较为平缓的位置,期间直升机用探照灯帮我们照明,我观察救援队的操作,高效,专业,充满体贴。
一直问我们的健康情况,把P的湿衣服脱下来,换上发热背心和干燥的保暖衣,提供热水和能量棒,带上绳索套件,一切准备就绪,确定我们可以自己行动后,开始下撤。



此时第二梯队也已经到了,大部队会合,开始又一段艰辛的回家之路,尽管地势依然陡峭,但有救援队的保驾护航,顺利很多。
我告诉他们我们因为迷失了标识,才走到断崖上,他们说这条路是他们队员定期检查急救屋shelter的路线,这和我们之前的猜测一致,不过最近他们都是飞过去,很少从陆地走了。
他们细心的又重新做好标识,整个过程非常有序,前面的队员安装新的绳索,我和P各被一名队员协助,用绳索下降,后面还有一个队员善后。
虽然一次次达到体能极限,但人在逆境中的潜力真的无法想象,我们抖擞精神继续最后的一段下降路线。虽然路途依旧艰险,气候依旧恶劣,不过有救援队的安慰和关怀,除了安全的保障,那种心理上的支持,恐惧早已消失在黑夜中。



三个小时后,全体人员到达公路,此时已经是24日凌晨1:30分。我们被车辆带到救援站,坐在车里我和P紧紧握着手,体会得来不易的重生。
到了救援站,记者和警车已经等在那里。我们和救援队的指挥官做了简短的交谈,他很奇怪我们是怎么能到那里的,了解了大致情况后,我们又接受了媒体采访,对救援队表达了充分的感谢,也让其他人吸取我们的教训。
最后我们又在警察那里做了叙述,在确认我们可以独自开车回家后,被警车送到停车场取车,救援行动正式结束。此时是24日凌晨3:00,我从北温开回到家,已是4:30。永生难忘的一天!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得不又回顾了一遍历历在目的感受。现在的我坐在桌子前,刚刚吃完圣诞大餐的家人就在身边嬉闹,平安夜,温暖而幸福。
可就在24小时前,我还在崖壁上和P聊着各自的人生,计划着心中的遗嘱。作为一个鬼门关走过一圈的人(昨天我的双脚只要随便往前踏一步,今天的朋友圈可能就是讣告了),觉得有些事情还是要说说。
关于户外风险:我和P都热爱户外运动,他爱骑车我爱爬山。慢慢的经验多了,胆子就大了,尽管我们深知户外的危险,生活工作中也都是稳重的人,并不喜欢冒险,但在外面一个小小的误判,可能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没有清晰标识的情况下,盲目相信地图上的trail(也许是季节性的),这是一。
在发现方向偏离后,应该果断往上爬升回到成熟的trail上,经验论总是告诉我们沿着溪流下山可以走到山脚,但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极容易迷路并且容易走到悬崖瀑布上,这是二。
当一旦真的涉险,评估时间,体能,补给和目的地的距离,在不清楚地形的情况下,按无法通过的情况预估。不要继续消耗体能,用剩下的时间在宽阔地方想办法野外自救,有shelter不要犹豫,马上进入用无线电通告方位,等待救援,这是三。
如果安全撤出的概率不大,天黑前一小时,留给自己找过夜的地方,不能冒进。也就是户外自救常说的“Hug A Tree”,hiking,只要距离超过5公里,爬升超过500米,都要配备全部装备(食品,饮水,药品)。所有登山者都不希望叫救援,所以总会尝试自己走出大山,该停就停,这样对自己对救援队伍的安全,都是更付责任的行为,这是四。
不管是不是Daily Hiking,装备必须齐全,颜色鲜艳的外衣,刀具,引火物,登山杖,手机,备用电池和充电宝,头灯,备用干燥衣物,夏天带防虫剂防晒霜,冬天带冰爪冰镐,这是五。
冬天徒步,如果没有走过的难度路线,一定要有熟人带领,或者夏天走过,冬天路况差,日照短,要以夏天路线减半来评估,这是六。
以上六点总结,无论什么Level的户外爱好者,都应该引以为戒,并高声朗读:对自己少些自信,对自然多些敬畏。
关于人生:人生无常。什么是无常?就是你不知道下一分钟发生什么。有可能一辆车突然冲向你,有可能天上掉下个花盆,有可能一个趔趄,脑袋磕在桌角。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死,这就是无常。
在我最最绝望的时候,我想到早上是多么开心的来到这里,真的想时空流转,从头来过,但是可能吗?不要等失去时才知道珍惜,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和事,因为下一秒也许就物是人非。
这次的获救,90%是运气,昨天是新款直升机第一次训练,也是夜视装备第一次运用,如果是在一天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困在崖上,那一点微弱的信号,更是如有神助,足以让任何人相信宿命。这样的幸运,不知道要折损多少福报,下次可就不一定有了。
另外一个幸运的是,我们虽然各种跌跌撞撞,P基本一路坐滑梯,我是在一个枯树前直接来个倒栽葱,在那么寒冷的水里做足疗,被落石轰炸,都没有受伤。我只是有个小脚指甲冻掉了,膝盖有轻微的擦伤,其他都还好。
P的冻伤应该比我严重,不过相信不会有大碍。我俩的体能潜力也是这次遇险的保证,如果队伍中,有体力或是心力不够的,那就真的会把队伍拖入更危险的境地。心理的绝望和身体的无力,真的无法言表。因此最好和熟悉的队友同行,网络平台发起的队伍,如果不了解队员条件,要拒绝走难度的线路。
关于救援:首先是感谢北岸救援队,他们真是天使般的存在,他们不会带给你财富,却能给你生死关头的帮助,带给你的不仅是险境重生,更是崩溃绝望时的精神引领,给予勇气和信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是志愿者,没有薪酬,而作为非盈利组织,他们的运营成本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很多朋友关心救援费用的问题,无论是直升机,还是救援队,包括提供给我们的食品饮水,都是没有费用的,所以我也再次立文为证,我每年都会捐赠北岸救援队及其他BC省救援组织,以报答救命之恩。
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网站获取信息:
https://www.northshorerescue.com/


接下来就是获奖感言了:谢谢北岸救援队,谢谢北温警局,谢谢Seymour山工作人员(他们得到消息我们的车留在山上,还派人值守等着我们取车)。另外感谢华为和微信,P的苹果没信号,我的华为有信号。短信电话发不出去,只有微信能用,还能发照片。最后,谢谢我的妻子,她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积极协调各个机构进行救援,和P的妻子及时通报救援情况。
最后的最后,谢谢生死与共的兄弟P,这次真是患难见真情,在死亡边缘,我们之间没有一句怨言,都是鼓励的话语,没有放弃,坚持到了最后。
总之一句话,山水没有武德,不要大意,耗子尾汁。

重复


民法典:确立“自甘风险”原则

$
0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首次确立了自甘风险为免责事由,是维护行为人的行为自由与受害人权益保障平衡的重要利器.以"一定风险"与"文体活动"为判断核心,《民法典》规定的自甘风险适用于文化娱乐活动,对抗性竞赛,冒险活动类领域,不适用于工伤事故领域,交通事故领域,经济性行为领域.当受害人主观知情,自愿参与风险,且损害系固有风险现实化的结果时,符合自甘风险的构成要件,发生自甘风险的法律效果,即免除活动参加者或者活动组织者的责任.

《民法典》第1176条增设了自甘冒险规则,关于该条的存废在起草过程中尽管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对该条款的入典持一致的态度,但对于该规则如何适用,法条现有规定并不明确.由于该条将自甘冒险规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免责事由予以规定,因此应当限制其适用范围,首先应对法条中"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作严格解释,明确自甘冒险规则与受害人同意规则和与有过失规则的区别.其次自甘冒险规则只有在行为人一般过失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故意或重大过失应排除适用.最后还应当注意自甘冒险规则中组织者责任与行为人责任相协调的问题.

“自甘风险”原则,

让责任承担更加公平。

请看民法典相关条款: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 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活动组织者的责任适用本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至第一千二百零一条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88处重要变化,你需要知道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19796

中暑

$
0
0
以下内容摘录整理自丁香医生、维基百科
https://dxy.com/disease/598/detai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9A%91

一、简介
中暑(英语:Heat stroke)是一种受室外空气的高温多湿或阳光过久直接照射人体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状的通称。
气温高、湿度大、过度疲劳均可诱发中暑。
夏季出现昏迷、抽搐、高热,首先考虑中暑。
及时尽早(1 小时内)给予降温治疗是关键。

二、什么情况下会引起中暑?
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三、根据中暑的原因症状,中暑可分为三种:

    中暑高热(又称热射病):为一种可致命的急症,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高热为主要表现;即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的人群,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可引发头痛、头晕、口渴等不适,同时,也可出现体温迅速升高、脉搏加快、面部发红,甚至昏迷等危险表现。通常患者体温多在 40 摄氏度以上.

    中暑衰竭(又称热衰竭):多以大量出汗引发血容量不足、休克为主要特征,起病较急,先有眩晕、头痛、突然昏倒,平卧并离开高温场所即清醒。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

    中暑痉挛(又称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人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使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的肌肉痉挛。体温正常。多见于健康的青壮年。

四、中暑的原因:
    环境因素:主要为高温、高湿、风速小。三天平均气温超过 30 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 73% 最易发生中暑。环境通风较差、密闭的工作环境中,易发生中暑。
    自身因素:
        人体产生热量增多,如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对高温不适应,如营养不良、年老体弱、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饮酒、饥饿等;
        散热障碍,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

五、中暑是怎么发生的?
    当外界环境温度增高时,机体大量出汗,引起失水、失盐。若机体以失盐为主或单纯补水,导致血电解质浓度降低,易发生热痉挛。
    大量液体丧失会导致失水、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若同时发生血管舒缩功能,则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当外界环境温度增高,机体散热绝对或相对不足,汗腺疲劳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致体温急剧增高,产生严重的生理和生化异常而发生中暑。

六、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有哪些?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找一个阴凉处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小口慢饮,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保持周围通风,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休息后,若不好转,应及时就医。
    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 38 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热衰竭患者,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电解质饮料,对热痉挛患者,适当补充电解质饮料,尤其是钠元素(如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评估意识状态:若呼叫没有反应,呼吸、心跳停止,应及时拨打 120 呼救,培训过的人员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七、程度不重的中暑应怎样治疗?
    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
    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八、预防中暑
    适量饮水: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水分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
    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尽量在室内活动,可使用电扇、空调等。
    外出时做好防护:涂擦 SPF15 及以上的防晒霜,戴宽檐帽、墨镜或用遮阳伞。出行避开正午前后,户外活动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Latest Images